简介

福州英德元宵店原是福州耳聋伯元宵店,始于1906年,已近百年历史,早在解放前,耳聋伯就开始卖元宵丸,即时是跟随戏班到处做生意。福州叫做卖(戏坪下生意)。直至解放以后,耳聋伯元宵店归属福州饮食服务公司。后来文革前又回家搞个体开元宵店。

耳聋伯

“耳聋伯”正名林桂芳,从民国初期就开始做元宵。据“耳聋伯”的儿子林英德先生回忆,“耳聋伯”当时拜了一个手艺很好的老师傅学做元宵。后来“耳聋伯”出师了,就跟随着戏班到处卖元宵,福州话叫做:“卖戏坪下生意”。

其实,“耳聋伯”小时候听力还是好好的,年轻时生了一场病,耳朵这才听不见了。正因为如此,顾客才叫他“耳聋伯”,至于他的本名,许多人反而不记得。“耳聋伯”虽然聋,但做元宵的手艺一点也不赖。“福州传统元宵,很讲究皮韧不黏齿、肉馅味道鲜。”

制作工艺

元宵丸以湿米荠为皮,福州话说为踏提拔“荠”,是以七分糯米,三分粳米,混合水浸后研磨,要求磨整芝断跨细,变成米浆,储于米袋中,压干成为“荠”,又叫“生荠”。先用一些生荠在开水中煮熟叫“熟荠”。这样生熟荠混和研揉,达到不干不软,不粘手,用手捏探担宙可成形不裂开。以荠搓成小团,加工师傅用右手的拇指与食指,旋转捏出小袋形(比拇指略大)。而后用小筷夹上肉馅填入袋中,袋口对压再一折,形似小木鱼。元宵丸就包成了。这一工戏桨习元艺关键在于糯米、粳米配搭适当,米荠太软元宵丸一煮就不成丸了。太硬则不爽口。再次,在生熟荠的配搭上要讲究,才能捏出元宵丸的外壳。总之,米细磨,荠揉透,是元宵丸入口不粘齿的条件。

荣誉

“耳聋伯”已经去世12年了,享年87岁,但他的手艺已经由儿子林英德发扬光大,元宵品牌仍然叫“英德(耳聋伯)元宵”。一些归国华侨还会来苍霞新城社酷危记区找“耳聋伯”,

耳聋伯元宵丸,在60年代初,曾被福州饮食行套恋业、商业局评为《耳聋伯名牌元宵丸》。

*类型:
*标题:
请选择
  • 简介
  • 耳聋伯
  • 制作工艺
  • 荣誉
  • 新增标题
*内容:
语音文件
文件要求:MP3
新手机号,需要先进行读者证/统一账号绑定才可登录哦~
完善信息,绑定手机号可以获得20积分哦~
亲~您确定要退出登录吗?
绑定成功

获得 20积分